壹、前言
近代世界人口的高齡化的現象,乃因社會經濟結構改善與醫藥衛生進步,生活型態的改變後,出生率低,人類的平均餘命延長的緣故,根據內政部公布90年台閩地區簡易生命表,男性為72.87歲,女性為78.75歲,其中90年台閩地區國民兩性平均壽命75.58歲,較民國89年兩性平均壽命為75.30歲,略增0.28歲,在未來高齡化現象會日趨嚴重。
台灣地區漁村已進入老人國行列,漁業及漁村人力高齡化較都市嚴重,人口老化使得該地區勞動衰退,生產力下降,但由於漁村高齡人口教育程度低,經濟活動力也低,以致漁村缺乏活性。
漁村人口高齡化造成家庭,社會之衝擊與負擔,高齡人口本身生活上及生計上的需求面,包括醫療保健、經濟結構、生活照顧與心理調適等問題,面對漁村高齡人口的需求,建立供給面的資源社會福利措施,社工人員及漁會推廣人員人性關懷為出發,以專業為基礎服務漁村居民,如何取得適當的資源,供給增加的需求應用,在未來要面對的問題,這些都是需要科技整合的因應策略以及有關單位智慧與經濟的投入。
貳、研究緣起
一、未來高齡化狀況趨勢
年齡結構高齡化,幼齡依賴人口略減,老年依賴人口大幅上升
由於國民平均壽命延長,未來人口年齡結構將更趨於高齡化。老年人 口比例將由89年8.5%,至100年增為9.9%,之後快速上升。65歲以上人口中,75歲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目前約占三分之一,至100年增為43.3%。未滿15歲之幼齡依賴人口略減,89年所占比例為21.3%,至100年減為20.0%。幼齡人口與老年人口的相對比89年為1:0.4,100年略變為1:0.5,推估至125年將轉變為1:1.2,此一指標顯示臺灣地區未來人口結構將步工業先進國家後塵,面臨加速逐年高齡化程度。
由於國民平均壽命延長,未來人口年齡結構將更趨於高齡化。老年人 口比例將由89年8.5%,至100年增為9.9%,之後快速上升。65歲以上人口中,75歲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目前約占三分之一,至100年增為43.3%。未滿15歲之幼齡依賴人口略減,89年所占比例為21.3%,至100年減為20.0%。幼齡人口與老年人口的相對比89年為1:0.4,100年略變為1:0.5,推估至125年將轉變為1:1.2,此一指標顯示臺灣地區未來人口結構將步工業先進國家後塵,面臨加速逐年高齡化程度。
資料來源:台灣人力調查統計
圖2-2-1 老年依賴人口大幅上升
表2-2-2 台灣地區人口結構
年別
|
人數(千人)
|
占總人口百分比(%)
|
占65+歲百分比(%)
|
扶養比(%)
|
||||||
0-14歲
(1) |
15-64歲
(2) |
65+歲
(3) |
0-14歲
|
15-64歲
|
65+歲
|
年輕老人65-74歲
|
老老人75+歲
|
幼年人口(1)/(2)
|
老年人口(3)/(2)
|
|
85年
89年 93年 100年 |
5,016
4,703 4,775 4,791 |
14,716
15,525 16,014 16,809 |
1,656
1,890 2,097 2,379 |
23.5
21.3 20.9 20.0 |
68.8
70.2 70.0 70.1 |
7.7
8.5 9.2 9.9 |
69.1
65.2 60.4 56.7 |
30.9
34.8 39.6 43.3 |
34.1
30.3 29.9 28.5 |
11.3
12.1 13.1 14.1 |
二、工作年齡人口比例短期穩定,長期則下降,中高年齡人口比率日益提高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比例,在89至100年間尚維持70%左右,之後開始下降。每100個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需扶養之幼齡人口由89年之31人至100年稍減為29人;但對老年人口之扶養數,則將由12人增至14人。在人口漸趨老化的過程中45-64歲中高年齡人口在工作年齡人口中所占比日益提高,致新進就業市場的青年人口相對減少,為提高人力素質,未來人力發展政策重點,應重視終身學習的推行,因應高齡化社會面臨的問題。
參、理論架構
一、勞動供給分析的延伸與應用
從勞動力參與的經濟分析,探討漁村高齡者勞動參與的意義,了解到漁村高齡者因退休或家庭管理未就業而無工作意願,或因衰老、殘障、疾病等原因而不能工作者屬於漁村高齡非勞動力(notinlaborforce)狀況,再由效用最大分析漁村高齡者在勞動/休閒模型中,參與勞動市場時間為市場時間(markettime),將未參與勞動市場的時間(nonmarkettime),非市場時間既可用來休閒,也可用來生產家庭商品。若高齡者未參與勞動市場時間的價值;高齡者增加一小時非市場時間的價值,稱為時間邊際效用(marginalutilityoftime,MUT);如果高齡者參與勞動市場,其獲取的工資所得可以用來購買一般財貨,未參與勞動市場,即是高齡者的非勞動市場時間,於是高齡者對非市場時間及財貨的選擇,效用最大化的條件為:
MUT=MUG
W P
高齡者不參與勞動市場的可能情況
情況
|
原因
|
MUT高
|
家庭生產時間的生產力高,對休閒的偏好強
|
MUG低
|
非勞動所得容許不工作也能消費,對財貨的偏好弱
|
工資率低
|
非市場時間的價格低
|
二、以財貨邊際效用及時間邊際效用兩方面說明漁村高齡者會選擇參與或不參與勞動市場的可能情況
(一)在財貨邊際效用:高齡者選擇與或不參與勞動市場的潛在因素有二
1.非勞得所得(nonlaborincome),高齡者除了參與勞動市場賺取薪資報酬外,沒有其他所得來源。例:政府移轉給付、股利、利息、配偶的勞動所得。故在工作時間等於零時,不參與勞動市場,高齡者的MUG非常高。因為,這時沒有任何財貨可供消費,在這種場合,可以肯定地,高齡者一定會選擇參與市場,因為這樣高齡者要工作才有飯吃;相反地,如果高齡者享有非常完善的福利措施,即擁有非勞動所得,即使不工作(工作時間等於零),其MUG也很低。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非勞動所得愈大,工作時間等於零時,MUG就愈低,高齡者選擇不參與勞動的可能性就愈大。
2.對財貨的偏好,如果高齡者對財貨具有強烈的偏好,其MUG曲線的位置一定很高,對財貨欲望低的人,其MUG曲線的位置自是較低,可以確定,高齡者對財貨的偏好愈低落,工作時間等於零時,MUG就愈低,其選擇勞動不參與的可能性自是愈大。
(二)在時間邊際效用方面:涉及高齡者選擇勞動力參與或不參與的潛在因素也有二。其一,工資率在非市場時間的價格,工資率低,驅使非市場時間的價格下降,因而增加非市場時間。其二,對非市場時間的偏好,對非市場時間的偏好,影響MUT曲線位置的高低,若高齡者對休閒的偏好強,表示非市場時間;若MUT曲線高的原因是家庭生產時間的生產力高,即非市場時間的價值高,例如,需要照顧小孩或照料大家庭的高齡者,其MUT曲線的位置必然高,故非市場時間獲致最大效用,所高齡者選擇不參與勞動市場。
|
在圖一中,一系列的無異曲線,如I0,I1,I2,分別表示高齡者不同的偏好,AA’,ABB’,ACC’分別表示既定的工資率下相對應不同水準的非勞動所得;在AA’時相對應之非勞動所得為零,故其必須於I0與AA’相切的M點的L0工作時間,當非勞動所得增加到AC時,這時高齡者便會選擇ACC’與I2相切的C點,代表非勞動所得等於薪資所得,高齡者便會選擇工作時間從L0減為零小時。
由圖二所示,在既定的非勞動所得情況下,無異曲線I0的高齡者因為個人的偏好喜歡休閒,故不選擇勞動力參與,而無異曲線I1的高齡者因比較勤勞故選擇於最大效用之B點參與勞動賺取更高的薪資。
肆、漁村高齡人口狀況
依91年6月26日 修正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法所稱老人,係指年滿65歲以上之人,本文所探討高齡者即漁村滿65歲以上的人。
根據民國89年台灣省漁會編印89年度台灣地區漁民生活改善活動紀實,對漁村高齡者訪視調查顯示。
一、各區漁會高齡者人數
各區漁會高齡者訪視調查每區份數各100份,總計3,800份,回
收份數為2,740份,有效問卷72%。
二、各年齡層訪視結果
漁村高齡人口年齡分布依序70歲以上963人(36%)、65-70歲770人(34%)、60-65歲608人(22%)、55-60歲333人(12%)訪視結果,其年齡層人數分佈65歲以上佔全部64%。說明了這次確實訪查到高齡者,也證明台灣漁業的人力分佈趨於老年化。是政府單位應重視,也是整個社會未來面對的問題。
三、教育程度:
漁村高齡者教育程度百分比依序不識字1,532人(56%)、國小887人(32%)、國中93人(3%)高中以上47人(9%)。在早期漁村居民為家庭經濟來源奔波勞苦,或因家境困難,很多人都沒有讀書,所以不識字的老人居多。教育程度普查結果:不識字及國小共佔88%,故亟需提供其生活上教育知識輔導,實質改善漁村生活品質。
四、理想居住方式:
資料顯示漁村高齡者理想居住方式,與兒女同住1,759人(60%)、與配偶同住793人(27%)、獨居179人(6%)、子女輪流居住68人(6%)、養老院41人(1﹪)。這次調查多數以,其「與兒女同住」、「與配偶同住」共87%。中國人的傳統家庭倫理觀念,還是希望年老了有老伴、兒孫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但「獨居」可以看出高齡者的觀念有慢慢在轉移,其想法也有慢慢在改變,一輩子為家庭努力,可以在老了時候,過過自己想要的日子。
五、期望政府福利措施:
漁村高齡者期望政府福利措施百分比依序休閒娛樂設施1,826人(47﹪)、居家服務482人(12﹪)、托老服務中心363人(17﹪)、設置養老院320人(8﹪)、就業輔導264人(7﹪)、銀髮族專線246人(6﹪)、才藝傳承訓練98人(3﹪)。國家各項建設之目的,在增進人民之福祉,而社會福利與人民福祉之關係極為密切深遠。在偏遠漁村對高齡者尤其重要,休閒娛樂設施居多數,對他們而言是打發時間及平常生活的重心。對一些身體比較不健康的老年人,居家服務就非常的重要了,他們需要社會大眾及政府的關心及照顧。
六、參與教育活動意願及需求
由參與教育活動意願及需求,健康講座1,777人(24﹪)、知性之旅1,508人(20﹪)、運動1,077人(17﹪)、知識教育1,066人(14﹪)、講習會672人(9﹪)、手工藝創作627人(8﹪)諮商座談619人(8﹪)高齡者目前最關心,就是本身的健康,所以對健康知識都非常積極想了解,故健康講座為最多,昔日傳統漁村社會裡,高齡並無所謂休閒生活,惟高齡者普受敬重,生活單純而樂趣。時至今日,如何安排晚年生活,充實生活內涵,漸為高齡民眾所關心。
七、健康情形:
調查資料顯示,漁村高齡者健康情況合計894人佔(55.8﹪),不健康533人(33.2﹪)高達三分之一以上,因此辦理一些生化检查(身高、體重、脈博、血壓、視力等)及推動保健服務措施,協助高齡者早日發現疾病,及時就醫。
伍、因應漁村高齡化社會福利措施
廿一世紀對已開發國家或是開發中國家而言,人口高齡化是全球化的趨勢。高齡社會的來臨,可以說是現代國家的成就,代表著生活福祉與醫療科技的進步,但相對而言,高齡化社會也帶來了許多挑戰,尤以傳統漁村的高齡者對社會的影響顯著。
從生產面來看,高齡人口因勞動生產力的遞減,對高齡人口較無體力從事漁業的生產故勞動生產力隨年齡的增加而下降;高齡人口社會福利需求的增加,包括經濟安全、健康醫療、休閒教育、居住安養、社會適應等需求;資訊工業都市化後勞力的外移引導的社會現象,產業結構的變遷,價值觀念的改變,對漁村高齡者是否能適應是當前要問題的重點。
根據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級有系統的提出了健康的問題、心理的問題,經濟就業,以及社會調適等,這即顯現處在「邊際地帶」(Marginalareas)漁村所承受的現代化的壓力更大,值得大家關切。
一、漁村高齡人口問題與需求
根據台灣省漁會編印八十九年台灣地區漁民生活改善活動紀實及九十年度漁家生活改善專輯資料顯示:漁村高齡者教育程度低,不識字居多、長年從事漁業經營勞動力高齡者居多,與海為伍,區漁會家政指導員有感於漁村特色廟多,廟裏高齡者休閒聚會場所,缺乏妥善規劃漁村高齡者老年生活。
漁會指導員輔導漁村高齡者透過教育講習(食衣住行育樂)研習活動,協助輔導耆老講古、經驗分享傳承彼此同樣走過年代歷史,設計生動活潑高齡運動會,藉由班員與指導員互動,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多一份關懷,少一點問題」在漁忙之餘兼顧休閒娛樂,無形中增添高齡者獨立自主,自助,互助的學習效果,未來繼續推動生活改
善計畫,輔導識字教育、才藝傳承、高齡吟詩研習會,建構高齡優質化生活。
二、社區照顧服務,健康維護工作
老化所衍生問題,建立健康的人生觀,是可以預防或減緩的。加強推動漁村公共設施的利用,尋求地方機構安養措施協助,提倡「健康老化」觀念,在軟體即透過衛生營養保健講習,生化檢驗預防慢性疾病潛在問題發生,實施健康生活方式達到行為改善目標,硬體即注意漁業經營工作環境安全設施,家庭實施無障礙空間,建立自我管理,避免過度依賴,建立「在地老化」為目標,安養於家庭,活動於社區,減少社會成本負擔。。
三、整合社區資源,輔導漁村高齡者人力運用
近年來漁業轉型漁村就業不易,鼓勵高齡者參與社區活動,輔導社區志工服務拓展新的人際關係為主,肯定人生價值「老有所用」,在漁村產業文化展開,高齡者技藝傳承,是結合經驗與智慧累積,開發傳統技藝造福漁村,輔導漁業經營與家庭兼顧,協助度過經濟結構轉型期;推廣機構內志願服務工作,並逐步推廣至民間企業,提供休閒娛樂社交活動,轉換心情空間,適時給予正面肯定,讓高齡者有生活有「健康、快樂、尊嚴」的晚年。
四、協助終身學習機會,提早規劃老年生活
針對高齡者的特質及需求,提供學習機會,良好人際關係,豐富自己生活,漁村高齡「老有所學,老有所用」的精神,藉由各種教育講習活動(書法練習、親職教育、電腦資訊)的展開,開拓視野,以五老五好說「老身保健好、老伴照顧好、老友聯絡好、老本管理好、老心修養好」等五好說,運用人生經驗、智慧,豐富高齡者的人生。
五、經濟安全保障
台灣人口由於人口結構快速老化,家庭結構變動導致支持功能的薄弱,若工作期間無法累積一定積蓄,屆時年老時很可能頓失依靠,在傳統漁村肩負著家庭奉養,克勤節儉,但隨著業結構型態改變,互相分擔的家庭經濟式微每個成員自立更生,經濟生活獨立,小家庭制度建立,難以分擔家庭經濟;雖有些積蓄即將面臨零利率時代對高齡者的衝擊,規劃開源節流,輔導理財觀念,以堅實自主的經濟為後盾,更不可忽視。政府提供社會保險、救助、津貼適持補助,讓生活多元有趣,規劃晚年生涯。
陸、因應加入WTO後,漁業角色功能轉型之高齡人力發展,繼續推展漁業及漁村服務之各項訓練
一、加強辦理精緻漁業生產、加工及行銷等相關訓練;培養具備現代觀及國際觀之新世紀漁業人力。
二、加強辦理漁村休閒服務、漁民照顧安養及社區服務等漁村服務之人力訓練。
三、開發高齡者潛在勞動力,提升勞動力參與率,充分運用人力。
四、透過「職業重整」、「職務再設計」等方式,開拓部分時間及非典型僱用型態工作機會,鼓勵高齡人力就業。
五、鼓勵設置學前教育、托育及托老設施,並輔導家庭支持系統事業之發展,以創造新興或區域性中高齡者的就業機會。
六、修訂勞保條例,使部分時間工作者得選擇僅投保職災保險,以增加雇用漁村高齡勞工之意願。
柒、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是以台灣地區全省區漁會家政指導員抽樣訪視轄區高齡班員為主要訪問對象,依漁村現況對福利需求的探討。漁村高齡者不識字居多達56%,可知目前漁村高齡漁民教育程度偏低,因為台灣光復前,漁村教育不普及、從事漁業勞務工作,而致接受教育的機會較少。期望福利措施偏重休閒娛樂設施,漁業經營型態轉型,因身體、生理狀況衰退,無法從事漁業生產機能,或因身體健康情況良好,有多餘時間,應輔導逐漸淡化純粹生產者的角色,轉而在技藝傳承,加強漁村生活多樣化,使提高生活品質,豐富生命。
Fisher&Specht(1999)以面對面訪談的方式,收集一些藝術家對「成功老化」之意見時,得到六項特徵:1.保持與他人積極互動,2.持續自我成長,3.能夠自我調適,4.有目的生活,5.擁有自治或獨立性,6.及整體環境的適應性;偏遠漁村隨著經濟轉型,都市快速發展、城鄉差距擴大、漁村物質精神文化建設均相對落後於都市,漁村難獲得與都市同等的重視與投入,由於漁村高齡人口教育水準低,經濟活動力低,勞動力衰退,生產力下降,地區無力維持該地經濟,因而易造成社會負擔。
依高齡者特質林海青(民88年):高齡人力的特質為工作經驗豐富、社會技巧成熟、工作較不計較,珍惜工作機會等。在漁村透過家政指導員以家庭訪視輔導了解,漁村高齡者對於自我能力進行妥善的評估後,應針對個人優勢進行運用發展,同時對於弱勢之處予以輔導,善用高齡者特質建構健康人生觀。
美國老人醫學教授布特勒稱:根據研究發現人的智力並非必會老化,甚至還繼續增進,不斷學習可增進結晶型智慧-解決問題的經驗能力、洞察力與判斷力。因而規劃、輔導運用高齡人力再創事業第二春是很重要的,特別是漁村年輕老人,就業有助於經濟上與生活上之獨立自主以及被社會肯定與需要,充實生活內涵並維持人際關係,排除寂寞孤獨而維繫身心健康,高齡之就業可以開發部分時間的(parttime)工作,對於經濟上沒有問題的老人則可推展義務工作制度。
漁村高齡者可開拓的事業包括漁業生產與加工、休閒漁業、服務業、生活環境改善與維護,才藝與文化傳承、家庭管理等。生命長度雖難以估計,但生活的品質可以提升,如何妥善規畫,輔導成立自主性的互助組織,使高齡者互相扶持,開拓適合高齡者的事業、休閒娛樂等,帶動漁村活性化,實為值得重視的課題。
網站架設-保養品網站設計-購物車系統-CSS網頁設計-虛擬主機-網站設計公司-網頁設計公司-網站規劃-手機網站設計-PHP網頁模組-手機網站規劃-關鍵字搜索-導入ERP-flash網頁製作-商貿網站設計-網站建置-網站架設-php網頁程式設計-網頁設計公司-網站設計-拍賣網頁設計-PHP程式開發-網站架設程式設計-網頁設計公司-網站設計公司-旅遊網站設計-網站設計
漁村活性化,實為值得重視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